患者反复头晕1年余。患者近一年来反复头晕,头重如裹,伴气短、乏力,四肢沉重,纳差,胃痛,胃胀,痰多,咽部异物感,心烦,眠差,大便干结难排,小便可。舌淡苔白腻微黄,脉滑。神志清,生命体征平稳,血压正常,咽部无充血,扁桃体无肿大,两肺呼吸音清,未闻及干湿性啰音,心律齐,未闻及病理性杂音,腹软,无压痛,无反跳痛,肠鸣音4次/分,移动性浊音阴性。中医诊断为眩晕,辨证为痰浊上蒙。方选藿朴夏苓汤、温胆汤、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如下:
藿香10g 半夏10g 陈皮5g 茯苓20g
苏梗5g 白扁豆30g 白术30g 甘草5g
枳实10g 竹茹10g 天麻10g 火麻仁30g
党参15g 首乌藤30g 酸枣仁15g 煅牡蛎30g
砂仁5g后下
7剂,水煎服,日一剂
二诊:患者头晕稍有好转,伴头痛,余症皆有不同程度减轻,大便通畅。舌脉同前。前方加大活血通络药物加减如下:
半夏10g 白术10g 天麻10g 蜈蚣2条
泽泻10g 茯苓15g 牛膝5g 丹参10g
白芍15g 党参20g 薏苡仁15g 柴胡8g
夏枯草10g 炒蒺藜10g 煅牡蛎30g先煎 麦冬10g
葛根15g 当归10g 川芎5g 香附10g
6剂,水煎服,日一剂
三诊:头晕头痛有所缓解,但觉上药实在难以下咽,不愿再服此方,遂改一诊方缓缓图之。
藿香10g 半夏10g 陈皮5g 茯苓20g
苏梗5g 白扁豆30g 白术40g 甘草5g
枳实10g 天麻10g 火麻仁30g 砂仁5g后下
党参15g 首乌藤30g 酸枣仁15g 煅牡蛎30g
柏子仁15g 川芎10g 海螵蛸15g
6剂,水煎服,日一剂
心得体会:
患者因“反复头晕1年余”就诊,属于祖国医学中的“眩晕”范畴,证属“痰浊上蒙”。眩晕为临床常见病证,多见于中老年人,亦可发于青年人。本病可反复发作,妨碍正常工作及生活,严重者可发展为中风、厥证或脱证而危及生命。眩晕是由于情志、饮食内伤、体虚久病、失血劳倦及外伤、手术等病因,引起风、火、痰、瘀上扰清空或精亏血少,清窍失养为基本病机,以头晕、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。其痰浊上蒙证多因嗜酒肥甘,饥饱劳倦,伤于脾胃,健运失司,以致水谷不化精微,聚湿生痰,痰湿中阻,浊阴不降,引起眩晕。元代朱丹溪倡导痰火致眩学说,《丹溪心法·头眩》说:“头眩,痰挟气虚并火,治痰为主,挟补气药及降火药。无痰不作眩,痰因火动,又有湿痰者,有火痰者。”此案中头重如裹,四肢沉重,纳差,胃痛,胃胀,痰多,咽部异物感,舌淡苔白腻微黄,脉滑皆为痰浊之征。方选藿朴夏苓汤、温胆汤、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。藿朴夏苓汤能宣通气机,燥湿利水,主治湿热病邪在气分而湿偏重者。方中藿香、芳化宣透以疏表湿,使阳不内郁;藿香、苏梗、砂仁芳香化湿;陈皮、半夏燥湿运脾,使脾能运化水湿,不为湿邪所困。再用火麻仁润肠通便,使肺气降于下,则水道自调;茯苓、白水淡渗利湿于下,使水道畅通,则湿有去路,同时和白扁豆健脾祛湿,能治生痰之源;天麻平肝熄风,而止头眩;竹茹甘而微寒,清热化痰除烦;首乌藤、 酸枣仁、煅牡蛎安神助眠。二诊患者稍有缓解,伴有头痛为头部脑络不同,加蜈蚣、川芎活血通络,柴胡、夏枯草、炒蒺藜、香附、当归疏肝柔肝平抑肝阳止眩。